撰文:边界的LilyKing,Cobo COO,中美律师,深入研究社会政策、协作机制和合作架构
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Web3— 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去中心化互联网 — 在 a16z 等哲思派 VC 的推动下成了加密运动的新主流叙事,并且快速出圈,成了热度直追「元宇宙」的下一代互联网代名词。
它也随即在中国的互联网精英圈走红 — 此时恰值上一波互联网经济的赢家陷入了无法继续高速成长的发展瓶颈,不少寻找新出路的互联网企业家和人才被 Web3 的愿景所吸引 —「从 Web2 到 Web3 的迁徙」「中国是否会有 Web3」等成为圈内颇显格局感的话题。
一声叹息的是,2022 年初以来,疫情、俄乌战争和美联储加息把 Web3 资产也带入了熊市。不少早前还充满优越感的 Web3 们,现在心态也更加谦逊开放,有些甚至投奔 Web2 平台体验生活做了快递员。
在这场熊市里,Web2 和 Web3 成了难兄难弟,眼看着石油大亨和美联储这些旧势力耀武扬威。
Web2 到 Web3,移民潮初起
其实中国较早接触区块链的人群中,不少就是互联网界的创始人、投资人和从业者。Web3 VS Web2 这个说法的走红是近期的事情,但中国互联网圈从不是加密运动的局外人,互联网大厂早就有布局和投入做区块链相关研发。
但是 Web3 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必然需要通过通证 / Token 来达成用户所有权,所以它在国内互联网生态内的自然生长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 Web2 平台的海外机构正在积极布局 NFT 这一监管风险相对小的领域。Bilibili 在 4 月底刚刚推出了其 NFT 系列 Cheers UP,甚至在其应用程序(国际版)中加入了 NFT 入口,可以连接到用户的小狐狸钱包。ele.me 也推出了基于中国传统美食的 NFT 系列,其第一个 NFT 是鳕鱼狮子头。腾讯则投资了 NFT 平台 Immutable X。而 TikTok 与 Immutable X 合作推出了 NFT 系列 —Tiktok Top Moments。
以上只是水面上的小涟漪。水面下更加暗流汹涌的,其实是基金、家族办公室、互联网大厂的高管和技术人才以资金、资源和肉身对 Web3 领域的倾情投入。
Web3 当下的熊市似乎并不足以让 Web2 移民潮停滞 —— 它相对 Web2 最大的优势是未来的想象空间和基于通证的利益机制。
Web3 的叙事大师们画了一个经典大饼:Web3 从发展阶段来讲,类似 90 年代的互联网。所以它当下所有的问题都只是成长的烦恼。谁会想错过参与类似 90 年代互联网的这种时代机会呢?
旧经济的反扑
加密运动的颠覆对象一直是金融霸权,包括滥发货币的美联储和操纵市场的华尔街。而 Web3 的叙事,则把 Facebook、Google,、Youtube、Twitter 这些 Web2 超级平台也一并当做了主要颠覆对象,旨在打破他们对用户数据和内容的垄断和剥削。
但在这一轮熊市中,Web2 和 Web3 资产成了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甚至同步随着美联储的一言一行神经质地剧烈震荡。
表现相对坚挺的是 Google 和 Apple 这类已经是用户生活中的刚需的企业。即使股市情绪悲观,他们还是拥有持续使用乃至付费的用户,这形成了价值支撑,所以它们的年初至今跌幅只在 20% 左右。
很多 Web3 资产的跌幅则要夸张地多。在著名的 LUNA 崩盘事件后,Web3 社群甚至传唱着「在加入 Web3 之前,我一直以为归零只是一种心态」这样的悲歌。
在通胀恶化时,Web3 社群才发现:在颠覆 Web2 前,他们先要抵抗旧经济的反扑。当年轻人面对着日益上涨的汽油、食物和房租时,不论他们对创作者经济多么执着,也不得不减少在 JPG 头像和虚拟土地上的开支。就像 MC HotDog 在最新的单曲《NFT》中唱到的「元宇宙,日子都快过不下去哪有空管以后」。
Web3 要抵抗旧经济,其实要像成功的 Web2 应用一样,成为用户的刚需,在现实经济中捕捉价值。
得用户者得天下
目前来看 Web3 应用所满足的用户刚需,主要是投机。虽然投机也是大众的一个强需求,但是它的波动性太大。不论是 DeFi、NFT 还是 GameFi,用户量和用户活跃程度几乎总是随着 Token 的价格波动。
就连被寄予吸引大众用户的厚望的元宇宙游戏,在熊市中也突然变得不好玩了。在刚过去的 5 月份,SANDBOX 和 Decentraland 的平均日活用户都分别只有几百 / 几十人左右(DappRadar 数据),只是主流 Web2 游戏的零头。
Web3 的一大优势是可以用 Token 在用户和平台之间建立共创共赢的关系。 但是 Token 的利益机制并无法替代产品和需求的匹配以及出色的用户体验。
OpenSea 经常被人诟病不够 Web3, 但是它仍然占据着 NFT 交易市场 95% 的份额。已经发行了 Token 的 LooksRare 和 Rarible 等平台仍然未能动摇它的领导地位,因为它们尚没有提供更好的功能和用户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 Web3 非常需要 Web2 移民的经验。
中国的 Web2 建设者打造出过赢得亿万用户的产品。从支付宝、微信到抖音和小红书,中国 Web2 产品在功能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甚至成为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学习对象。
Web3 当然不乏潜力巨大的刚需应用领域,包括支付、社交和娱乐等,这些都是中国 Web2 建设者熟悉的赛道。Web2 移民所带来的经验可以大大加速 Web3 应用捕捉用户需求,完善用户体验,扩大用户规模的过程。
新移民的到来也给 Crypto Native 团队带来了商机 — 我们说的不是把他们当接盘侠 (exit liquidity)。
Web2 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并不缺资本和雄心,但他们需要 Web3 的合作伙伴来帮助他们:掌握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复杂的通证经济学(Tokenomics)以及 DAO 类去中心化组织的治理机制。两者碰撞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和化学反应非常值得期待。
Web3 大戏,华人建设者不会缺席
中国互联网势力在 Web2 时代,是仅次于美国硅谷的力量。很多人在怀疑中国势力是否在 Web3 还会有地位。
其实华人团队在 Web2 时代所积累的,为亿万用户打造产品的经验在 Web3 时代仍然是重要优势,再加上十多年在矿业和交易所产业形成的 Crypto Native 社群,即使本土无法在继续生长,华人建设者一定会在亚洲的 Web3 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Web3 的叙事一直是美国的精英主导,但这一轮熊市可能给了华人建设者另辟特色道路的机会。
a16z 的 Chris Dixon 把 Web3 称为建设者和用户所有的互联网 (「the internet owned by builders and users」)。这几乎创造了一种正邪对立,一边是垄断剥削用户的资本家拥有的 Web2 平台,一边是代表公平赋权的 Web3。但这样正义感拉满的叙事很容易引来 Web2 的反击,推特创始人 Jack Dorsey 就曾直接发推说: 「别天真了,你不拥有 Web3,VC 基金和它们的合伙人拥有它」。
华人建设者则不会纠结于 Web2 和 Web3 的意识形态矛盾。
我们的 Web3 建设者一边拥抱去中心化,一边迁移到垄断集权的迪拜为金融民主寻找出路也毫无心理障碍 —— 这种务实的精神在熊市里就是最旺盛的生命力。
华人建设者更多的依靠初心而不是叙事来建立凝聚力 ——「不要忘了初心,初心就是赚钱。」
这种朴素的把事情踏实做成的初心,曾经推动上个世纪一无所有的偷渡到东南亚的华人移民成为东南亚的经济支柱,也曾经推动阿里巴巴打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旗号成为 Web2 巨头。相信它也将推动华人 Web3 建设者,不论是 Crypto Natives 还是 Web2 移民,引领亚洲的下一波吸引亿万用户的创新大潮。
Web3 为 Web2 新移民打开巨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而 Web2 建设者的经验输出则帮助 Web3 打造出服务于亿万用户的杀手级应用 —— 这可能是这个熊市以后,我们会见到的最好的 Web2 润向 Web3 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