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rangefans;来源:橙皮书
有一天,Victor 在链上给我发来一只小猫 nft,说这只小猫可以直接在钱包里玩游戏,喂食洗澡,还能跟他的猫互相发消息,所有这一切都不用打开额外的网站或者应用,直接在钱包里小猫nft 的界面就能玩。
我当时就有感觉,这只猫有点东西。反正在币圈这些年,我没见过这样的东西。
我和 Victor 远程聊了两小时,有了这篇文章。
给传统的 token 穿上新衣服
橙皮书:这只小猫 nft 为啥可以直接做这么多事情?
Victor:因为它是一个 smart token(https://www.smartlayer.network/),和传统 token(erc20或者721)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先来看看传统 token 是怎么工作的。现在的 Crypto 世界,token、应用和钱包,三者是互相独立的。就拿 Dai 举例吧,它是一个 ERC20 的 token ,钱包会直接给它呈现一个标准化的前端界面,显示它的名字,余额,还有一个转账的功能。当你要使用 Dai 的其他功能,比如多 mint 一些 Dai,或者赎回 Dai 的抵押物,你就要打开 Makerdao 的网站,因为 Makerdao 的网站跟 Dai token 是同一个发行方,同一个信任的锚点,所以是最可信的。然后你在这个网站连上钱包,向网站证明了你拥有 Dai。token、应用和钱包三个东西合在一起,你才可以进行复杂操作。
![](https://img.jinse.cn/7192148_image3.png)
操作的体验也是在网站和钱包的界面之间跳来跳去,比如你在网站上面点一个 redeem,接着钱包里面蹦出一个框,你点一下发送,钱包这边发出来之后,你要再回到网站上面看这个交易是不是已经操作过了,因为钱包不会给你任何额外的提示,告诉你这个 redeem 的操作已经做完了,它就只当作是一个普通的交易而已。
这就是传统的做法。你会发现, 如果离开了 Makerdao 的网站这个前端界面,Dai 这个 token 就像只穿了一条底裤出门,其他衣服都在 Makerdao的网站里。Dai 也就只剩底裤提供的转账和少量基本功能,比如作为标准化 ERC20 token,可以在钱包里被识别出来。
Smart token 的做法是把 Makerdao 的网站放在一边,它上面能够实现更复杂的逻辑和功能,这很好。我们再给 Dai token 加上一个它自己的前端。这个前端也是 Makerdao 写的,上面有 Makerdao 的签名,所以它的安全和可信性和 Dai token 都是一样的。
![](https://img.jinse.cn/7192149_image3.png)
然后我们用 ERC5169 这个标准把 Dai 的智能合约跟它自己的前端关联在一起,从此以后,不管 Dai 在哪个钱包或者应用,有谁想要调用这个token,一看这个 token 有 ERC5169 的接口,就会知道它指向一个它自己的可编程前端,钱包或者应用就可以调用这个前端来使用这个 token 的全部功能。
举个例子,如果 Makerdao 希望给 Dai 的用户提供一个官方默认的法币出入金功能,就可以在 Dai 的前端里加入这个逻辑,附上 Makerdao 的签名来保证安全性。这样一来,Dai 的用户就可以直接在钱包里完成 Dai 和法币的兑换,安全又方便。
橙皮书:这个 Dai 和法币兑换的例子挺有意思的,让我想到很多新人刚进入 Crypto 世界,有很多老人觉得的默认知识是不知道,比如去哪里买 Dai?开始就是不知道嘛,不知道就去搜索,一搜索找到的可能就是钓鱼链接,钱就没了。比较保险的方法是问身边入行比较早的朋友,但这也是个问题,万一你身边没有这样的朋友呢?
你举的这个例子,相当于是 Makerdao 用 smart token 的方法改造了 Dai,直接在 Dai 附着了一个安全默认的通路,新用户不需要去问别人或者搜索,就可以直接在 Dai 自身的前端里完成购买,不需要额外去获得相关的知识。
Victor:顺着你说的,还有一点,就算你没有 Dai,想要购买 Dai 的时候,理想情况下,你使用的这个 user agent(也就是你在用的钱包),可以去 Dai 的合约里面去查询,发现原来它提供了一个 Makerdao 官方背书的购买通道。然后这个 agent 就会把你本来想在其他网站上使用的购买通道做一个对比,看它是不是一致的。如果一致,agent 就给它打个小对勾,如果不一致,就给你一个提示,不是阻止你,只是提示你现在用的不是 verify 过的通道。你要想用的话也可以,但是我这有一个 verify 过的,也能实现同样的功能。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适用各种场景,只要你想用到这个 token ,钱包都可以调用 smart token 的前端来完成一些功能。
橙皮书:我还想到一个场景,很多新用户冲 meme coin 的时候会买到假币嘛,如果用 Smart token 来发 meme coin 的话,能帮助大家鉴别真伪么?比如判断某个币是不是和官方 twitter 号属于一个组织,就是我发了一个 meme coin,同时我做了一个 meme coin 的twitter,我能证明这个 meme coin 和 twitter 账号都是我的么?
Victor:这个非常容易。因为我们给 smart token 加上了一个可编程的前端,它跟这个 token 是强关联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安全可信的,信任锚点是一致的。你可以在这个可编程前端里加上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你的网站签名,或者你 Twitter 账号的 attestation来证明你拥有这个 Twitter 。
如果我们希望 token 能实现真正的 mass adoption,就会涉及到许多链下的逻辑,毕竟我们大部分真实生活的行为还是在链下的。这些链下逻辑和智能合约的链上逻辑加在一起,才是 token的完全体。
说回小猫 nft。小猫的智能合约本身就有许多功能了,比如证明两个猫之间是朋友关系是,还有洗猫、喂猫这些动作,都是链上的 transaction,由智能合约提供。
但是猫和猫之间互相发消息,这个消息本身是端到端加密的,它就不是发生在链上了,太贵,也没有意义,跟 SPAM 一样。这个消息的存储,你可以想象成非区块链的服务器,别管它是去中心化存储也好,或者是我们用的 smart network,一个去中心化的服务网络,就像去中心化的 AWS 一样,但它不服务应用,只服务token。
还有猫猫的图片UI,如何调用智能合约的Javascript 代码,这些东西也没法直接全都存到智能合约里面。智能合约里面只有一个 ERC5169 的接口,指向这个可编程前端。那这个前端存储在哪呢?Again,也是在链下,不管是去中心化存储,或者中心化服务器,或者我们的 smartlayer network ,所以这个前端本身也是链下逻辑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把智能合约不那么精确的比做 token 的后端或者特殊类型的服务器,那么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它配上其他类型的后端或者服务器。
其实在 Dapp 上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Dapp(比如Uniswap) 的后端一部分是智能合约,还有一部分是直接放在中心化服务器或者 IPFS 上。
应用和 smart token 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的
橙皮书:所以你们在提出一种新的想法,可不可以不要应用?
Victor:不是不要应用,是在应用的基础上额外加的。有点像是过去一开始企业都有网站嘛,在网站上面附着各种各样的功能来跟用户交互,后来移动互联网出来了,网站还留着,但是我会额外做一个移动应用。两者不是有你没我,而是各自有不同的使用场景。所以就适合 token 的,跟着 token,适合应用来干的,就还是在应用上做。不是一个替代的关系,而是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
橙皮书:的确,在手机上操作特别明显,如果需要在应用和钱包之间跳转的话,体验非常不好,如果能直接在钱包的一个界面里完成一些操作,比如小猫聊天这种,就很好。
Victor:小猫聊天这种简单交互是特别适合 Smart token 的,输出和输出都很简单。但如果还有一个猫世界,像魔兽世界一样,猫可以在这个世界里面走来走去,砍鱼打怪,自由度很高的做各种事情,这些就需要一个网站或者应用了,不太可能在一个 token 的前端界面里完成这些功能。
最近我们的 lauchpad 里有个团队做了一个去中心化公众号的产品,商家可以用公众号来做私域运营。他们给用户发一个 smart token 的 nft,一些简单信息比如会员级别和积分就直接记录在智能合约里面,其他的信息就可以用可编程前端来呈现,比如和其他商家合作给你推一个优惠券,定期给特定级别的会员一些打折券。这些操作都可以直接在钱包里 nft 的界面直接完成,离钱和用户都很近,打开和转化效率就高。
另外一点,这种 ownership 的感觉对于用户来说很重要。以前你能说你拥有一个公众号吗?你能说你拥有一个商家的应用吗?不能。但是现在你能说我拥有这个商家给我的一个token,这变成了一个你拥有的东西。现在的商业环境里,如果你想要说服一个用户去用你的产品,不管是网站还是下载手机应用,都挺困难。但是你要说给我个资产,先别说这个资产值多少钱,大部分人都会说,ok,给我吧,我可以先收着。不会说你要给我资产,我不要。这种微妙的区别对于转化和分发来说会有一些好处。
所以他们想拿我们这套技术做去中心化的公众号,结合上 JoyID (一种基于 Web 的钱包),可以让普通用户点一个网站链接,就能同时拥有资产应用和钱包,三位一体。怎么实现的呢?那个链接前半段是 JoyID,后半段就是我们的基于 attestation 技术做的一长串密码学证明,当用户点开这个链接的时候,他就创建了JoyID 的钱包,同时 JoyID 的这个钱包会读到后半段那个很长的密码学证明,然后就把对应的 token 直接导入到这个钱包里,资产应用和钱包就都齐了三位一体,一个链接就搞定了,用户就直接可以开始用了,还可以把这个钱包添加到 Google Wallet、 Apple Wallet 里,之后随时想找都能找到,离线的时候也能用。
极限可组合性需要 smart token
橙皮书:你们设想中理想的区块链世界,很多功能是由 token 来实现,而不是像现在主要由 dapp 来实现。
Victor:对。从根上来说有几个逻辑,一个就是大家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要实现可组合性、可移植性,还是说真的设想这样的未来会发生。如果你想要实现极限的可组合性和可移植性的话,那未来一定会是我们设想的那样。道理很简单,比如我做为一个用户,一辈子可能用 1000 个不同的应用,这 1000 个应用就构成了我这一辈子的数字世界。这 1000 个应用里只有我是他们唯一的一个交集。所以如果想要发生最大的可组合性和可移植性的话,这个发生的位置一定是在我这里,而不是这 1000 个应用里任何一个。因为对于我来说,我是所有这些应用的中心和交集。
我们再看区块链世界,钱包是跟着用户自己的,以用户为中心。另外一个就是 token,以用户为中心。但是应用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我可以带着 token 到处走,token 都在我这里,应用是在外面,不在我的控制范围内。所以 token 才是真正有可能拥有最大化的可组合性和可移植性的载体,而不是应用。不能搞一个超级平台应用,把各种东西都连上这个平台,那就又倒退回中心化的时代了。
所谓的去中心化并不是说所有东西都没有中心,而是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以用户为中心。每一个用户都是他世界的中心,其他所有东西都是去中心的。
所以 token 应该是未来区块链世界的中心,token 是一等公民,而不是应用是一等公民。给 token 一个它自己的可编程前端,让它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中使用。
从“想通”到“想开”
橙皮书:听说你们最近要上交易所,看你们为上币做的预热活动也挺多人参与的,感觉这次你们的转变挺大,我很好奇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Victor:我去,吃了这么多年的亏。说白了,一开始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是装清高嘛。觉得我们是搞技术的,不是来炒币的,所以就一直对于这个 token 的投资属性没有那么在意和重视,觉得我们应该专注做 token 的应用属性和功能,它能够干什么?能够用在哪里?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场景?然后到中间状态是觉得完全脱离投资属性也不行,那还是得弄,我们也得有 token,我们的 token 也得要注重投资属性。最后到现在,认可了当下的市场,就是这样,当下你能够借到的最大的势其实是从 token 的资产属性这边来的,而不是从 token 的另外一面——应用的属性上来的。资产和应用其实是一体两面,一个token,你永远不可能把它的资产属性剥离掉,它是一个token,它有ownership,无论它是否能够被transfer,它就是一个资产,就像你的品牌和身份,这些都是你的资产,这些是不可以 transfer 的。更不要说那些可以 transfer 的,能够 transfer 的东西都都有资产属性在上面,所以你这是永远剥离不掉的东西。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 token 的应用和功能,所有的叙事也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叙事连着的是什么?是可能很久很久之后的 mass adoption,各种其他复杂形态的应用。而资产这边连着的是什么?是现在最火热的 Crypto Retail 市场, token 的交易。应用那边就一点点,很分散,门票,汽车,忠诚度计划各种各样的东西这点非常集中。资产这边就非常集中,所以现在有些朋友找我们聊项目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你做的这个东西里面怎么样能够抽象出来一个可以交易炒作的对象,这个对象就能够帮助你大幅借力现在的 Crypto 市场。
如果你做一个 Crypto 项目,却不去借力当下最重要的 Crypto 市场的话,那你就不要做了,你去做正常的互联网创业,或者去做 AI,或者你再等五年十年。现在如果想要在这个市场里面存活下去的话,你一定得在你的应用也好,基础设施也行,得抽象出来一个可交易对象,一个能够做价值发现的 token。你才能够跟最大的 Crypto 市场产生连接,从这里够吸取养料。
这些东西我都觉得想开的有点太晚了。要不然你看我们过去做的那些应用, Autograph NFT 当时就是叫好不叫座,为什么不叫座?因为没有可炒的对象啊。如果我们把类似 friendtech 这种 bonding curve 的机制加进去,把 token 也加进去,让它能够价值发现,可能应用自己就火了。
橙皮书:我记得 Autograph 那时候挺火的,当时有没有人给你建议说应该把它变成一个可以炒作的资产?
Victor:也有,但自己想不开嘛。
橙皮书:这个想开的关键是什么呢?最近我有个朋友也说,想通很容易,但是想开很难。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想开的。
Victor: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还是是被逼的吧。刚开始我们创业融资什么都很顺利,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自负盈亏,再后来我们开始考虑发行 token 的时候,融资也很顺利。都很顺利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想的这个东西应该是可以的,可以这样子走下去。过去几次市场不好的时候,其实对我们都没啥大影响。第一波不好的时候我们自己能够赚钱,第二波不好的时候我们又有融资。到现在这波的话对我们就有一些影响了,我们扩张了一段时间,感觉不太对路,我们又把员工人数降下去了。这个过程其实挺痛苦的,因为当初都是花好大力气挖进来的,都是各方面很好的人。
然后你再回首看一下, 接近 7 年了,很多信任我们的投资人,虽然也没有说什么,但是你会觉得说大家就都等了很久了嘛。各方面的这些东西,我觉得算是压出来的。你会觉得之前的很多想法其实不对。另外你也会看到很多财富效应。你看 friendtech 两三个月两千多万的 protocol 收入,你也会想嘛。要是刚开始,前五年创业可能还OK,之后你其实这方面的想法也会越来越多。你怎么帮你的投资人制造财富?怎么帮你的社区,相信你的用户,怎么能让他们富裕起来?大家进来是图的啥?大家图的是跟你一起,实现你的理想,那不是。大部分其他人托付给你的东西,其实是他们要有回报嘛。你不可能说无限制的把这些东西拖下去,让所有人都陪着你等。所以现在就想开了。
现在主要的事就是得让我们的社区和用户,捆成一个圈,咱们一起去圈外面去掏钱。我们前段时间不是发了一个 cat loot 吗?那个就挺好玩的,是一个有资产 backup 的 smart token xNFT,你要是不喜欢的话,可以把它 redeem 掉,它有几个池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社区一起向这个圈外面的人去赚钱,发了 1000 个 NFT,所有参与的人都赚得非常开心。
橙皮书:挺好,我感觉周围很多朋友最近都有这个转变,从排斥投机转成至少是接受,不知道算不算拥抱,大家的经历都还挺像,不管是压力还是压力催生的动力。
Victor:咱们这种类型的人开窍的比较慢。
橙皮书:没事,我觉得虽然慢,但是想开了就不会回去。
Victor:也有好处,比较扎实嘛。
橙皮书:对,过去你们积累的那些都是挺宝贵的教训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