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T中文网经济主编 徐瑾
关税战已经回到硬政治博弈,软性的舆论战意义不大。贸易本质上属于无限游戏,而地缘政治可能就是零和博弈。中国应以长期主义的眼光对待当下棋局。
4月残忍,不仅是冬天的逝去,更是特朗普掀起的关税大战。
关税战一触即发背后,对应的是经济数据的起落,也意味着硬政治的回归。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新的对等关税,具体内容震惊全球。截至发稿前,特朗普最新宣布的将对华进口关税已经提高至104%。
对等关税分层设计。第一层次是全球基准关税,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第二层次差别化附加关税,主要是针对美国贸易逆差较大的60 个国家。中国就在其中,加征关税率达到34%。对比之下,其他结果重点区域也不少,欧盟20%、越南46%、中国台湾32%、日本24%、印度26%、韩国25%等。
可以说,特朗普关税大棒之下,大小经济体雷霆均沾。很快,中国选择了对等报复,此前FT中文网也有作者作此建议,随后特朗普再次威胁将加征50%关税。
事到如今,关税战已在眼前,关税冲击影响如何?目前各大机构都有不同估算,大体而言,多数人觉得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增加,全球经济前景因此暗淡不少,比如中国社科院某机构估算美国对等关税将导致全球贸易下降8.2%。
其实这些观点无论模型如何精致,个人认为言之过早。经济的自我调整,其实比很多人预计的灵活。
就美国而言,关税显然会带来涨价与通胀上升,消费者会付出不菲,民怨必然不小。当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观察美国,曾经不无刻薄地说,廉价之于美国,犹如征服之于法国那样无法抵挡。无论中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这些年多数美国消费者对于廉价商品确实多数不问出处,来者不拒。问题在于,从政治而言,消费者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往往无法形成目标一致的利益集团。从不同行业来说,关税对于美国制造业的效果也不同,甚至不得不承认,有的行业从中确实受益。
对中国等国而言 ,关税则是实打实的考验。坏消息是对中国制造业肯定是负担加重。年初美国对华关税已经是20%,如今增加了34%,如果再加上新增50%,再考虑上一轮关税战,即2018年7月美国正式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那么有的行业面临的关税超过100%。
如此一来,中国出口的成本急剧抬升。迄今为止,出口依旧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基本盘,不仅是带来真金白银的外汇,也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密切联动的一环。按照官方数据,2024年中国出口规模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8年保持增长。
也正因此,关税的压力可谓相当直接。中国制造业这些年技术进步很大,但是最大的优势还是成本优势,这也不是缺点,毕竟便宜不仅仅是人工,更是组织、技术与产业集群等综合因素。过去一两年人民币相对弱势,对于出口商本来是个缓口气的机会,如今关税一来,使得他们面临极大压力。
不同行业对关税反应和议价能力不同。纺织行业企业主对徐瑾经济人坦言,压力很大。在他们行业,新增成本一般是一半一半分担的,客户一半,企业一半。他观察,现在行业的龙头企业要么就是发力国内市场,不类似过去那样满足贴牌,而是努力提升品牌附加值,要么就是产能大幅转移到其他国家,国内一门心思搞智能化生产。本来,他们已经计划去东南亚设厂,如今却感到这些地方也面临关税压力。
一叶知秋,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映射了全球化的退潮。
自由贸易与全球化基本是一对双生子,这是过去三四十年的经济基调。就美国而言,无论是民主党的新自由主义还是共和党的新保守主义,大体都在践行这一规则,以至于有段时间大家会觉得美国两党政治趋同,经贸关系也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幻觉。可以说,在特朗普为代表的反对力量看来,全球化使得两党掌权派都不同程度被经济俘获或者说服,忽视了对全球化的反对声音。
在全球化的时代,对于中国等新兴国家确实带来了红利。最典型就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的经济起飞,催生了中国新一代中产。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拿到好处,在这个过程能够东西逢源两边套利的群体比如跨国公司,显然拿到最大好处。而随着制造业的转移,美国的锈带之类群体显然有所损失,阶层下滑为软阶级,陷入美国副总统万斯所谓的“乡下人悲歌”。
可以说,全球化流动犹如甜美蜂蜜,但是浸润的程度却高低不同。分配的不平,导致保守主义的反弹。特朗普或者万斯等人,其主张理念虽然被政治对手看作“怪异”或者“非主流”,其本质是一股对全球化不满的力量。
在这样的情况,在经济学家圈作为共识“自由贸易”,在政治上却带来了自己的反对者。在未来的世界,全球化可能退潮,新的趋势将是更多的本土化或者本地化。
回到关税,特朗普这次加税没有放过越南等地,不仅对于中国制造业压力很大,而且对于中国制造业转移全球布局压力也很大,甚至可以说潜在的选择地都被加了。
走出去或者出海,在不同时间点是中国商业圈的时髦话题。其中当然有不少成功者,但是更多基于自身特点的优势加成,一般的企业尤其制造业要走出去,在当下并不容易。国内自媒体这两年来喊了那么久“出海”等口号,到最后似乎就是一些组织游学的搞培训的赚了钱。对中国企业,现在转移产业,有点晚有点难有点贵。
特朗普的做法在很多人眼中疯狂随意,但是并非全无章法。
对于特朗普以及他的理念,可以尽情嘲讽、漫骂与批判。但是这样更多只是提供了情绪价值,不提供实际价值,毕竟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关税战进入到这个阶段,已经回到硬政治博弈,软性的舆论战意义不大。
所谓“硬政治” ,定义很多,在当下语境下,你可以理解为,随着全球化的温情面纱被揭开,经济至上的逻辑被降权,取而代之是更为强硬直接的权力博弈。在这样的权力博弈中,贸易作为一种手段,自然也被用来利用。
自由贸易可以说一种镀金的理想,但理想毕竟难以时刻照进现实世界。从欧洲到美国的犹太裔经济学家赫希曼就没有那么天真,他经历过大屠杀,知道政治可以何等现实与丑陋。1945年,他在《国家权力和对外贸易结构》中就指出,贸易关系固然会带来两国之间依赖,在自由贸易理论一般会认为这种依赖会导致两国和平。但实际来看,如果这种关系并非对称,这些依赖甚至可能是支配的起源。更重要的是,贸易也涉及国内不同行业的政治博弈,这本身往往就容易被国家权力利用,贸易依赖甚至变为安全风险。
以贸易作为手段,这点其实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比如,1980年代上半期,日美贸易战进行到最为严重的时刻。即使是喜欢强调放松管制的里根总统在任,美国仍旧通过贸易冲突来挑战日本的产业政策甚至国内体制。
反过来看,美国历史上,关税很多年内一直是联邦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建国之初甚至达到9成。如今关税比例不到联邦政府收入的2%,与历史高点相比空间显然很大。
在硬政治时代,很多时候涉及硬核实力对比。重要的是必须明白特朗普的动机,关税对于他,不是谈判的手段,而就是行动的目标。
中国应该如何做?做好自己仍旧是关键。我最近在对我写作的日本三部曲做修订,涉及不少日美贸易战的内容。日本的案例虽然与中国不能完全等同,但是日美贸易战的应对还是可以参考一二。当然,不同点也很多。日本政客官僚看似与美国是对立的谈判对手,但无论双方如何你来我往,却始终将双方定位在盟友状态。甚至,不少时候也是在利用美国,比如借助美国要求来完成一些国内阻力很大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其实对日本经济改革起到一定助推作用。日本经济在随后进入失去的三十年,但不少专业人士也对我表示,这其实更多是日本经济自身的问题,而不是美国的压迫。
反观当下的中国,同样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人均收入迈入一万美元大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业,全球化红利在其中扮演了作用角色。人和国家,其实能够赶上一两个红利周期已经是万幸,不太可能一直在顶点。
贸易谈判,本质上本就属于无限游戏。打打骂骂,无非多赚少赚,总是可以继续的,而且这一笔亏了,不等于未来一直亏,这笔赚了,不等于将来一直赚。对比之下,地缘政治对抗,可能就是零和博弈,输家甚至可能就下牌桌了。
对于中国而言,当下自然是以“我”为主,不被对手干扰与牵引。应该从无限游戏的思路应对关税挑战,以长期主义的眼光对待当下棋局。因为,在有限游戏中,玩家要的是赢过对手,而在无限游戏中,玩家的目的是游戏持续。如是观之,摒弃外界一些噪音、风险与诱惑,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