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副行长陆磊近日在公开言论中提到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称他在现代货币经济学中值得“高度尊敬”。陆磊指出,比特币从其创立之初逐步演变为一种极具价值的数字资产,逐渐偏离流通货币的轨迹。
他在讨论中指出,随着全球迈入数字经济时代,世界货币的稳定性和未来演变路径的探讨更为复杂。他强调,在数字经济下,简单的逻辑推演可能不足以预测未来趋势,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
陆磊还提到,在货币经济学的领域,除了已故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中本聪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蒙代尔对单一货币区的实践坚持不懈,而中本聪的比特币则成为了昂贵的数字资产。陆磊指出:“当今世界每年为开采剩余的比特币所消耗的能源,可以满足上亿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他进一步分析,比特币的高成本属性使其越来越接近资产,而非流通货币。这一论点表明,比特币在当前的经济框架下更符合“数字资产”的定位。
CoinTribune评论指出,中国最高货币官员之一的此类认可,标志着传统金融机构对比特币态度的转变。尤其在中国央行积极推动其央行数字货币(CBDC)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观点为比特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文章还指出,“尽管中本聪因为匿名身份无法获得诺贝尔奖,但其作为数字货币领域的开创者获得认可,表明其对现代货币经济学的贡献正在逐渐得到承认。”
陆磊还探讨了未来货币的几种可能性。他提出的第一个猜想是数字主权货币系统或许不再受“三元悖论”的限制,未来全球货币的发行国需要同时面对全球和国内的需求。第二个猜想提出超主权货币的概念,该货币将通过国家间协议或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实现跨境结算,借助算法透明性实现更加自由的流动。此外,第三个猜想是超主权货币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深远影响。超主权货币有望在跨时区的金融交易中实现稳定的跨市场定价,进而减少货币间的摩擦,重塑国际货币秩序。
最后,陆磊认为,虽然这些猜想是否成真尚未可知,但它们可能为未来全球货币体系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他引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言,提醒大家即便是看似“狂野”的猜想,可能也源自经济学发展的悠久传统。